 | 薛天,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神经环路与脑认知部”主任。 200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2012年继续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回国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光感受神经生物学”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感光细胞和其光信号转导机制、光感受脑神经环路、视觉再生修复等。至今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多篇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学术期刊,被引用4800余次, h-index 31。曾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2),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2013)、杰出青年基金(2019)、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2021),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2013、202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团队首席(2021),国际研究资助组织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Young Investigator Grants(2014)。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获“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奖”、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Cell杂志2019年最佳论文、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
|
|

| 张 智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创新2030(“中国脑计划”)首席科学家。200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并获生物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痛觉与情绪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5年以最后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 (2019 & 2021)、Neuron(2021)和PNAS(2019)等学术期刊上。2012年10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
|

| 熊 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至201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3月开始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与药物镇痛、耐受和成瘾有关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并运用多种先进的实验技术对该问题从分子、细胞水平、到动物行为进行了完整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文章被美国药物依赖研究所(NIDA)评选为“FEATURED PAPER OF THE MONTH”。曾获得2011年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发给优秀研究人员的奖项“Fellows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同时上述工作还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例如北美及欧洲的主要媒体如Yahoo, USA Today, LA Weekly, New Scientist, Toronto Sun, CBC News等,标题为“A Breakthrough of Pain Killer Medicine Discovery”等。 |
|
|

| 刘 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1),国家创新人才计划(2012),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骨干(2019)。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学士学位;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之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美国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学习记忆,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衰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解析表观遗传调控在脑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Neuron,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支持。 |
|
|

| 周江宁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10月4日出生,山东日照人。1979年宁夏医学院毕业,1985年获宁夏医学院生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荷兰AMSTERDAM 大学医学系博士学位,1996-1998 荷兰皇家科学院脑研究所博士后。1998年回国工作,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安徽省老年病研究所所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同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聘为神经生物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荣誉会员、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和痴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英文会刊Neuroscience Bulletin 常务编委。曾获2000年安徽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在Natur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60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项目(“973”、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基金委重点/面上项目、中科院B类先导、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 |
|
|
 | 毕国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1年获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6-2000年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起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7年受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神经物理学实验室及神经光子学工作站。主要研究兴趣为神经可塑性、学习记忆与相关疾病的神经机制、以及光子学与影像方法。获Burroughs Wellcome Career Award, Chancellor’s Distinguished Research Award等学术奖。在Science, Nature, J. Cell Biol., J. Neurosci., Nat. Neurosci., PNA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任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

| 申 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生理学专业获生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生物学及神经科学专业获得心理学博士。先后在荷兰皇家科学院Rudolf Magnus药物研究所学习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卫生和神经病学及中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及助理研究员研究。1993年因发现和药理鉴定出新的多巴胺第5受体、五羟色胺第6第7受体特邀加入美国亚培实验室神经科学部神经免疫探索研究小组任组长、资深分子神经药理学家。1997年任亚利桑那州太阳城医学健康研究所L.J.罗伯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科学家、教授,兼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教授。2000年起任哈德曼分子及细胞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教授、资深科学家。2006年兼任美国Sun Health亚太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任佛罗里达州罗斯坎普医学研究所脑疾病及治疗战略研究及治疗中心主任、资深科学家及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退行性病、帕金森病及相关脑血管病的基础及转化研究。2014年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在Nature Medicine、PNAS、Neuron等国际学术期刊共发表100余篇有关神经发育疾病、神经递质新受体的分子克隆和药理学鉴定、神经退变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及病理、神经免疫等方面的文章。获得多项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老年退行病协会Zenith Award、Outstanding Contributor to Alzheimer Research, 以及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 |
|
|
 | 陈 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9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5年在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5-1998年先后在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卡尔顿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99-2001年先后在纽约州州立大学和美国Cymfony公司任研究助理教授和研究员。2002年回国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听觉研究实验室。长期从事听觉科学研究,在PNAS, Hearing Research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应邀在美国、英国和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由于在听觉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2006年入选为美国耳鼻喉研究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2007年起应邀担任听觉科学的权威期刊Hearing Research编委。 |
| |
 | 周逸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1982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7月获硕士学位;1989年1月至1990年8月为中科院上海生理所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解剖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于1991年4月获上海生理所博士学位。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2年被遴选为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重点跟踪资助对象;1993年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1996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共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3000余次。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美国NIH项目子课题等20余项研究项目。已授权国际发明专利两项、中国发明专利三项。 |
| |
 | 胡兵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中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生物物理学专业学士(1984-1989)硕士(1989-199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博士(1993-1999,香港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4-1997)。2001年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以及2002.1-2004.11在美国加州大学(UCLA&UCIrvine) 开展博士后工作。2007年8月前任香港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Research Officer。多年从事发育神经生物学和神经损伤及髓鞘修复机制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1篇, 英文专著三个章节,第一、共笫一作者8篇,通讯及共通讯作者共计34篇,总计被引2067次。第一和共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有Glia, Development, Nature Medicine, Advanced Materials, Experimental Neurology, ACS Nano,IOVS,J Pineal Res,Mol Neurobiol,Adv Func Mat. Nucleic Acids Res,FASEB J, Front. Mol. Neurosci。曾获得2007-2008年度香港大学最佳研究著作奖,2009年第三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3年王宽诚育才奖,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八届”杨亚基金—教育奖”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以学术骨干身份完成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正执行1项,先后负责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4项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项,正在承担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和1项重大子课题。
|
| |
 | 杨昱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3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1991-1995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1995-200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博连读,并获得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2007年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做Research Associate。2007年回国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从事视觉系统发育可塑性以及关键期的分子机制研究,工作发表在Science, 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并被重点介绍。共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SCI论文10篇,主要论文被引用130余次。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1)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可塑性的分子通路;(2)控制神经系统发育关键期的分子机制;(3)神经系统再年轻化的分子机理。 |
| |
 | 刘北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9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神经生物学博士后研究。2000-2006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2006-2008年任匹兹堡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受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科研方向为神经网络的动态调控与相关疾病机理。近期工作结合电生理与光学成像技术,首次在离体培养的神经元中发现网络持续回响活动,并证明了兴奋性神经传导、特别是异步递质释放的重要性。 |
| |

| 张效初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至2010年,在美国健康卫生研究院药物依赖研究所(NIDA),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张效初博士运用多种神经影像手段,对尼古丁成瘾的神经机制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发现,阈下吸烟相关刺激影响吸烟者大脑杏仁核活动,及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性连接,结果提示阈下相关刺激能够对吸烟成瘾者产生影响;发现,吸烟者前额叶白质变化与其尼古丁成瘾程度相关,因为相比较吸烟总量,尼古丁成瘾程度与先天性因素关系密切,这个结果提示前额叶白质可能与吸烟成瘾的先天性因素(比如基因)有关;发现吸烟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损害连接纹状体与大脑前额叶的神经白质纤维,从神经机制角度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吸烟成瘾性的原因;将吸烟成瘾者在受到吸烟相关刺激时产生的即时活动与长期吸烟所产生的相对永久性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联系起来,发现前额叶内的不同脑区之间的静息态功能性连接的强度影响吸烟成瘾者在受到吸烟相关刺激时在相应脑区的即时活跃程;初步将磁共振实时反馈技术应用到吸烟成瘾的研究中,并且发现磁共振内与任务相关的眼动是影响反馈信号的质量重要因素之一,并能影响其反馈训练效果,比如出现假阳性的结果,从而达不到实时反馈信号的训练目的。相关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包括Biological Psychiatry,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 |
| |

| 宋晓元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99年取得分子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生物系取得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2006-2012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获癌症研究所博士后奖学金。2012年底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因表达调控、表观遗传学,ncRNA,基因组相互作用等相关研究,在Genes & Dev. 、Mol Cell Biol. 、Nature、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文章。 |
|
|

| 温 泉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1至2007年,在纽约州立石溪分校物理系和冷泉港实验室就读,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詹宁斯农场研究院 (Janelia Farm, HHMI),2009至2013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和脑科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2013年底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结合数学建模、物理、工程、分子生物学,光学成像等理论和实验手段,着重研究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神经环路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支配动物行为等基本问题。首次提出并运用统计优化数学理论来定量解释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的复杂结构和多样性。首次从理论和实验上阐明了秀丽线虫是如何运用本体感受这个反馈机制来控制其运动状态和方式。研究工作发表在Neuron, Nature Neuroscience, PNAS,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等杂志上。Neuron 以及 Faculty 1000杂志对相关成果作了全面评述和重点推荐。 |
|
|

| 汪香婷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7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分子病理系博士,并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与神经退行性变相关的RNA结合蛋白和组蛋白在肿瘤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和DNA损伤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其中关于lncRNA在基因转录调控中作用的论文是该领域的开创性著作之一,对推动lncRNA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科研方向为长链非编码RNA和RNA结合蛋白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
|
|

| 唐爱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和2007年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别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先后以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和助理教授的身份工作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结合超高分辨等成像技术和遗传学、电生理学、数值模拟等方法,在纳米到毫米尺度上研究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微观结构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揭示学习记忆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做出了突触纳米柱结构等重大发现。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Neuron,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 |
|
|

| 刘际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1年12月13日出生,安徽桐城人。1998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师从周江宁教授)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博士双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深入研究了下丘脑性激素信号调节能量代谢的机制以及对情绪的影响,合理解释了围绝经期妇女的能量代谢失衡和情绪的改变 (Liu et al,2011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Liu et al, 2012 Endocrinology; Liu et al, 2013 Diabetes)。于2013年起,先后在美国Mayo Clinic 和 Rutgers University接受博士后训练, 期间,深入研究了新型临床治疗糖尿病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的机动剂在中枢神经系统调控饮食的功能,并首次解析了一条全新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Liu et al, 2016 FEBS J; Liu et al, 2017 Neuron)。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1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17,总引用率740余次,曾获东港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美国心脏协会博士后奖金、Blavatnik Family2018年青年科学家提名。2019年3月全职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利用模式识别来进行神经元类型的聚类,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完成脑连接图谱像素级的分割任务,利用在体成像技术和光遗传学来研究神经环路的功能,从分子、突触、细胞类型、介观连接图谱和行为学输出等各个层次系统的开展神经环路的研究。 |
|
|

| 占成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20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影像中心工作,并学习开展神经生物学研究。2021年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继续研究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能量代谢的神经调控机制,包括摄食调节,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等等。近年来,实验室主要针对神经-代谢-免疫的交互作用机制和功能开展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在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Neuron,Current Biology, 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知名杂志上。2018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 |